一、公司概况
1.1 公司全称与成立时间
中国长城的全称为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成立于1997年,同年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(股票代码:000066)。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,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(CEC)旗下核心企业,聚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、高新电子、电源等战略性产业。
1.2 资产规模与员工数量
截至2023年6月,公司总资产规模达437.8亿元人民币,净资产约156.3亿元。全球员工总数超2.3万人,其中研发人员占比30%,覆盖网络安全、芯片设计、电源技术等领域。
1.3 分支机构
公司在全球设有28家控股子公司,国内布局北京、武汉、长沙、珠海四大研发基地,并在东南亚、欧洲设立海外业务中心,形成“自主可控+国际化”双轨发展模式。
二、主营业务收入及比例
2.1 主营业务构成
中国长城聚焦三大核心业务板块:
-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(占比50%):自主可控计算机、服务器及操作系统(如飞腾CPU+麒麟OS生态)。
- 高新电子(占比30%):特种通信设备、海洋信息安全系统,服务国防及关键基础设施领域。
- 电源与节能(占比20%):数据中心电源、新能源储能系统,合作客户包括三大运营商及BAT。
2.2 收入增长趋势
2022年实现营收177.6亿元,同比增长23%(受益于信创产业放量);2023年上半年营收89.4亿元,同比增速回落至15%,因地方政府信创采购节奏调整。
三、当前客户分布与获客渠道
3.1 客户分布
- 政府及公共事业(占比45%):参与党政机关、金融、能源等行业的信创替代工程。
- 国防军工(占比30%):为军队及军工集团提供特种通信及信息安全设备。
- 企业客户(占比25%):互联网巨头数据中心电源解决方案、海外通信基站设备。
3.2 获客渠道
- 政府招标:深度参与“2+8+N”信创体系下的行业试点项目。
- 军民融合:通过武器装备承制资格认证进入军工供应链。
- 生态联盟:联合华为、飞腾等企业共建PKS(飞腾CPU+麒麟OS+长城整机)生态体系。
四、核心管理层
4.1 现任管理层
- 董事长:谢庆林(2021年至今),原中国电子系统董事长,主导信创业务整合。
- 总裁:徐建堂(2022年至今),曾任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,推动GPU芯片研发项目。
4.2 历任总裁
- 靳宏荣(2017-2020年):完成对天津飞腾、麒麟软件的股权整合。
- 陈小军(2020-2022年):启动“芯端云”全产业链布局,建成国产化整机生产线。
五、行业地位与竞争对手
5.1 市场份额
- 信创整机市场:党政领域市占率超30%,位列第一梯队。
- 特种通信设备:军用短波通信系统市场份额约25%。
5.2 主要竞争对手
- 信创领域:浪潮信息、中科曙光、华为鲲鹏。
- 军工电子:中国电科、航天发展、海格通信。
六、股价表现
6.1 当前股价与历史波动
- 当前股价(截至2023年10月):约12.8元/股,市净率2.3倍。
- 历史最高价:35.6元/股(2020年信创概念炒作高峰期)。
- 历史最低价:4.7元/股(2018年去杠杆引发科技股估值回调期)。
6.2 股价驱动因素
- 信创招标规模(2023年行业替代率目标从30%提至50%)。
- 国产GPU突破(2023年发布“擎天”系列GPU,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)。
七、财务健康与风险指标
7.1 关键财务数据(2023年中报)
指标 | 数值 | 计算机行业均值 |
---|---|---|
资产负债率 | 63.5% | 58.2% |
研发费用率 | 12.3% | 8.7% |
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| 142天 | 120天 |
7.2 风险提示
- 补贴依赖:2022年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重达28%。
- 存货减值:信创整机库存价值超40亿元,技术迭代可能导致跌价损失。
八、股东结构
8.1 主要机构持仓
-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:持股40.2%(控股股东)。
- 国家集成电路基金:持股5.8%(战略投资者)。
- 香港中央结算公司:持股9.3%(外资交易通道)。
8.2 十大股东名单(2023年中报)
-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
-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
-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
- 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八组合
九、潜在主要风险
9.1 国家政策风险
- 信创预算缩减: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或导致项目延期付款。
- 技术标准变更:国产CPU技术路线竞争(飞腾vs龙芯vs鲲鹏)影响生态适配成本。
9.2 国际形势风险
- 芯片断供:美国扩大对华半导体设备限制,影响7nm以下制程研发。
- 专利诉讼:海外市场拓展可能遭遇知识产权纠纷。
十、公司联系方式
10.1 总部地址
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长城大厦
10.2 联系电话
010-5883-8888(总机)
10.3 官方网站
总结
中国长城作为信创国家队核心成员,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在自主可控领域占据先发优势。但需警惕技术迭代风险(GPU研发落后国际巨头1-2代)及应收账款高企(2023年中报应收款占总资产35%)。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其GPU量产进度(2024年规划产能10万片)与行业信创订单释放节奏,同时密切跟踪国产替代政策力度与生态适配成本优化。军工信息化业务(2023年新获北斗三号终端订单)或成第二增长曲线关键变量。